说起乌篷船,许多老绍兴脑海中情不自禁就会浮现出一幅水墨画来——烟雨朦胧中,一叶乌篷泛水而行,一老人头顶毡帽,身着蓑衣,手拿划楫,脚踏躅桨,两腿一伸一缩。
然而关于乌篷船的真实历史,却少有人知全,懂得一些的大多也是徘徊在模棱两可间。于是翻查历史,从历代文人墨客、**学者,但凡接触过乌篷船,即便是一面之缘留下的一字半语分析,终看出些名堂来:早期乌篷船其实式样繁多,略作罗列,稍上档次的多称画舫及明瓦,船舱两扇固定的乌篷间有一扇用蛎壳薄片(类似于现在的毛玻璃)做成的窗“篷”,既可遮阳也可挡雨,同时解决了船内的采光问题,这种船多半像官宦、富贵人家所配有,可惜的是这些船现已绝迹;而像平民百姓,用得倒是现如今我们看到的乌篷小画船为多,那时多半称脚划船,船身一般狭小,船舱内铺以木板,假使船底有水渗漏进来,船舱也不会沾湿,船板上铺一草席,或坐或卧,各随心意,只不过直立是万万不能做的,因船身小、船篷较低,一旦直立,便会有失平衡,接下来不可避免的便是翻船之险。
船只的航行操控上也有所讲究,一般靠手上的桨来控制方向,至于动力,则**靠划船人的脚力大小决定,船只行进时,船工手脚并用,看似简单,若非学他个一月半载,估计难以学上这一民间传统绝技,所以但凡操作灵便,驾驭自如者,多半是划船界的行家。而今要在绍兴找到这么些个划船高手,显然已成为难事,但对于把乌篷船作为水上旅游特色项目及文化产业**运作的东湖景区而言,却是划船高手如云之地。在吱嘎声中愈行愈远…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