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知道金华有哪些历史名人吗

2014-09-24来源 : 互联网

金华历史文化名人,从唐、宋,元代到明、清,历代都很多,但宋代开始尤其多。因金华历史文化名人很多,选择以诗**的骆宾王,(以词的成就论,是陈亮*好,)以哲学**的吕祖谦,以文章**的宋濂,以戏剧小说**的是李渔作为代表来介绍。

1、唐代义乌人骆宾王

骆宾王(约619~687)唐代诗人。字观光,义乌城北骆家塘人。唐朝初期的诗人,与王勃、杨炯、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。

7岁能诗,有“神童”之称。据说他的《咏鹅》诗就是此时所作:“鹅,鹅,鹅,曲颈向天歌,白毛浮绿水,红掌拨清波。”用词清丽,对仗工巧,形象生动**,事物特征捕捉的饿十分准确。

诬脏下狱,在狱咏蝉。高宗仪凤三年(678),后调任武功主簿、长安主簿,又由长安主簿入朝为侍御史,武则天当政,骆多次上书讽刺,得罪入狱。骆《在狱咏蝉》,有云:“露重飞难进,风多响易沉。无人信高洁,谁为表余心?”这是一*咏物诗,诗人借蝉以自喻。前两句,以秋蝉的困苦喻自己的艰难处境。后两句,诗人由咏蝉而转入自身直接抒**怀。以蝉的“**饮露“自况,展限其高洁的情操和坚贞的品格。言外之意,我含冤下狱又有谁能为我**昭雪呢?以抒悲愤。次年,遇赦得释。调露二年(680),出任临海县丞,世称骆临海。

扬州起兵,起草檄文。唐中宗(李显)嗣圣元年(684),武则天废中宗自立。这年9月,***(即李敬业)在扬州起兵反对。骆宾王为徐府属,被任为艺文令,掌管文书机要。他起草**的《讨武氏檄》(即《代李敬业传檄**文》)。

骆宾王《代李敬业传檄**文》,是*能代表当时骈文的时代新风、流传广泛的名作之一。它以封建时代忠义大节作为理论根据,号召人们起来反对正在筹建中的武周王朝,气势充沛,笔端带有情感。其中“一抔之土未干,六尺之孤安在”二句,颇能激发唐朝旧臣对故君的怀念。据说武后读到了这两句,矍然为之动容,问:“谁为之?”或以宾王对。后曰:“宰相安得失此人!”(《新唐书》本传)足见他在政治和文学上的才能,连敌对方面目空一世的武则天,也为之折服。

下落不明,传说种种。11月***兵败被杀,骆宾王下落不明。骆宾王诗文集版本很多,其中以清代义乌人陈熙晋笺注的《骆临海集笺注》相对较好,内收骆宾王全部诗文。骆祥发著《骆宾王诗评注》,1989年北京出版社出版。

2、宋代金华人吕祖谦

吕祖谦(1137─1181),字伯恭,曾祖吕好问,(1064—1131)字舜徒,南宋初年“以恩封东莱郡侯”,始定居婺州金华(今属浙江)。东莱,汉初所置郡名,在今山东。后世,称吕祖谦为“东莱先生”。孝宗隆兴元年(1163)进士,历任严州教授,太学博士兼国史院编修官,实录院检讨官,主管台州崇道观,秘书郎,迁著作佐郎。卒,年四十五。《宋史》卷四三四有传。

与朱熹、张栻齐名,同被尊为“东南三贤”,“鼎立为世师”,是南宋时期**的理学大家之一。他所创立的“婺学”,也是当时颇具影响的学派之一。

他在学业上体现的那种宽宏函容和兼收并蓄的精神,使他独树一帜,成为南宋一位重要学者和思想家。而表现这一风格和为学特点的,莫过于他促成了朱、陆的“鹅湖之会”。所谓“鹅湖之会”,是指以朱熹为*和以陆九渊为*的两个针锋相对的学派,于淳熙二年(1175)在江西信州鹅湖寺举行的一次辩论会,这是我国哲学史和思想史上一次重要的聚会。

吕祖谦很重视读史。他劝人看《左传》、读《史记》。他留下的未竟史著《大事记》12卷(通释3卷,解题12卷),就是一部本拟“起春秋,后讫于五代”的编年体通史。可惜天不假年,他只写到汉武帝征和三年便去世了。另一较有影响的史著是《东莱博议》,又称《左氏博议》,虽是“为诸生课试之作”,却多有吕祖谦的真知灼见。全书共4卷。《古文关键》2卷,收入《四库全书》。

提倡务实致用之学。吕祖谦虽然是一个理学家,但在他的著作中并不只是空谈道德性命。他的学说一方面是“以性命之学起”,并且“要以三德三行立其根本”(三德:“至德以为道本”;“敏德以为行本”;“孝德以知道恶”。三行:“孝行以亲父母”;“友行以尊贤良”;“顺行以事师长”)的学规,但在另一方面又提倡治经史以致用。他要求“学者当为有用之学”(《左氏东莱博议》卷5)。他的思想有同陈亮事功之学合拍之处。他晚年与陈亮结为挚友,“相互讲论切磋”,颇有共同语言。注重实际,提倡经世致用之学的思想,说明吕祖谦在学风上不同于当时所谓正宗的道学家。

3、明代浦江人宋濂

宋濂(1310--1381),原籍金华潜溪,后迁浦江青萝山下。他是元末**学者,明代开国初,朱元璋称他是“开国文臣之*”。刘基称他是当时文章第一。《明史》有传。现在看他是明初的文章大家。

元顺帝至正二十年(1360),宋濂与青田人刘基、丽水人叶琛、龙泉人章溢应朱元璋之聘至应天(今南京),这年他51岁。这年是他生命的分界线。这以前他在浦江郑宅教书,是个读书人,有名的教师而已;这以后成了朱元璋的文臣、文学侍从,教授皇太子及诸皇子,主持编撰《元史》,举凡朝廷大著作皆出其手,官至翰林学士承旨。那么,这次从金华去南京,到底是祸是福呢?

据廖可斌先生研究:宋濂前后期思想有很大变化。(其论文见中共浦江县委宣传部、浙江省文学学会合编《宋濂暨“江南第一家”研究》一书,杭州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)前期思想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,后期由于自身身份的变化,著作的批判精神明显减弱;前期思想相当自由,没有完全被程朱理学所牢笼,在内心感情上他更倾向吕祖谦的“婺学”。注重文献传授,理论上持论要通达些。后期逐渐成为官方思想代言人,思想渐趋僵化。前后期在文学观上也有了变化,由活泼变为正统。如对《史记》、《汉书》态度的变化。本来推崇,后来不提了。这与身份地位变化关系密切。至正二十年应聘到朱元璋身边,表面上地位提高了,但实际是不自由的。朱元璋随时在暗中监视他。直到洪武十三年(1380)冬,因孙子送慎牵连一个案子被诛,次子宋璲也被杀。退休在家的宋濂被抄家。此时当横祸飞来他才意识到自己不适宜也不应该从政。但悔之晚矣!宋濂及其儿子、孙子械押至京师,朱元璋欲加诛戮。后经马皇后劝阻,宋濂被改为谪戍四川茂州。次年5月宋濂病死于四川与湖北交界的夔门。所以,宋濂从政是福是祸,值得考虑。

他在文学上的成就,以传记创作*突出。我在自己主编的《中国传记文学发展史》(语文出版社1999年1月出版)上有论述。他很爱自己的家乡,在《浦阳人物记》对柳贯传后的赞语写道:

浦江壤地虽不越一百里,仙华山拔地而起,奇形佹观……实天地间秀绝之地也。故人生其中,多以文学知名,虽去家他县者,子孙亦以文显。

事实是这样,浦江当代仍出了很多优秀人才。

4、 清代兰溪人李渔

李渔( 1611 ~ 1680 ),字笠鸿,号笠翁。是明末清初**的戏曲、小说家。他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专门从事创作,以创作为职业,靠创作维持生计的作家。由于在科举中失利,使肩负以仕途腾达为家庭光耀门户重任的李渔放弃了这一追求,改走创作之道。主要从事戏曲(传奇)、小说的创作,还有其他诗文杂著。先后在杭州、南京生活过。在南京创办芥子园书铺,出版书籍。自办家庭剧团,以姬妾为主要演员,自编自导。普及戏曲文化,并有经济效益。晚年回杭州西湖居住。1680 年,古稀之年的李渔于贫病交加中泯然于世。

他是一个真正的多才多艺的人。他是一位**的戏曲家,有《李笠翁十种曲》存世,代表作是《风筝误》。又是一位通俗小说家。现存白话短篇小说集《无声戏》、《十二楼》,长篇小说《合锦回文传》等。也是一位戏曲理论家和美学家。还是明清之际的诗词作家,创作各体诗词1000余*。也是一位卓有见地的史论家,著有《笠翁论古》一书,收史论130余篇。

他的著述成就*高的是《闲情偶寄》。全书16卷,分8部:词曲部、演习部,阐述编导理论;声容部,论妇女修饰形容,论及相女选美;居室部,论园亭设计和屋室建筑;玩器部,言家庭日用器具及古玩古董的陈列;饮馔部,讲各种食物的烹调;种植部,说树木花卉的特点、用途及栽培;颐养部,讲吃喝玩乐。其中《词曲部》、《演习部》、和《居室部》,美学价值较高。他还是一位有成就的出版家。刻印“四大奇书”(三国、水浒、西游、金瓶梅),《今古奇观》,《西厢记》等。 李渔在金陵时,别业称芥子园。李渔女婿沈心友,请王概等编《芥子园画谱》,李渔作序,流传甚广。林语堂说他是一个戏剧家、音乐家、服装设计家、

©2004 3158招商加盟网. All Rights Reserved.

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:投资有风险,选择需谨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