位于鄞州区鄞江镇它山旁樟溪出口处,它与国内的郑国渠、灵渠、都江堰合称为中国古代四大水利工程,是****文物保护单位。它山堰始建于唐太和七年(公元833年),全长134.4米,高约3.05米,宽4.8米。堰面全部用条石砌筑而成,堰身为木石结构,有逾抱大梅木枕卧堰中。修建它山堰的目的,是为了抵御潮汐,使海水与江河分流,咸淡阻隔。它山堰迄今千余年,历经洪水冲击,仍基本完好,继续发挥阻咸、蓄淡、引水、泄洪作用。
它山堰堰体倾斜度、粘土夹碎石层、堰体平面布局以及多级护理消能防冲方式,**了我国古水利工程的**。其中前两项为全国古水利工程之*创,比国外同类技术的运用早200多年。它山堰工程,历经1160余年风霜雨雪和洪水冲击,至今仍基本完好,继续发挥阻咸、蓄淡、排涝功能。堰周围至今尚有回沙闸、测水尺、它山庙、“片石留香”碑等遗迹。
被评为宁波市旅游新十景之一。在唐代之前,这一带每到洪水季节便泛滥成灾,旱季则河溪干涸。唐代大和七年(公元833年),贸县(即鄞县)县令王元伟上任后,**件事情便着手整*鄞江。他踏勘、谋划、集资、兴建,都亲力亲为。它山堰落成后即化水害为水利。它山堰堰身由*石条层层堆积,长113.7米,宽4.8米,高约10米。堰身设计方面的科学性颇具现代原理,据水科**分析,有许多原理是20世纪才发现的;堪称水利建筑史上的**!纪念堰的创建都王元伟的业绩,千年前已筑它山庙于它山这巅。后历代扩建、重修多次,并在庙旁另建小庙,以纪念为修堰而献身的民工“十兄弟”。现在的庙是近年新筑。并增设了“它山堰水利陈列馆”且在每年的农历三月三和十月十(传说王元伟筑堰那年正好33岁,而十月十日为他的生辰)**古庙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