Q=K1×A+K2×B,这是一个什么公式?
在杭州师范大学*江学院的一节“学长公开课”上,这个公式被追捧。原来,他们正用这个公式推算Mr.right出现的时间。
这个公式真的有这么准吗?这门“学长公开课”的主讲人也是公式的**人倪莉莉说,这是为了让同学和还单身着的教师在择偶上多个选择,谈不上很科学性,但充满趣味。
运用公式
寻找Mr.right的出现时间
“我什么时候该找个合适的男友?”“我现在谈的女朋友是不是我生命中那个对的人?”“我生命中*值得我等的人在哪里?”“我应该几岁步入婚姻的殿堂?”在公开课上,很多学生提出此类爱情问题,商量如何选择**的人生伴侣。
来自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大三学生倪莉莉说:“选择恋爱对象时,很多同学不会结合自己以往的恋爱经验,也不管今后的恋爱对象是不是适合自己,带着处处看的想法去恋爱,这会浪费很多宝贵的时间。”
那么,如何“**”到自己生命中的白马王子或白雪公主呢?倪莉莉自创了这个数学公式,她说,这是她根据自己的恋爱经验和数学推导得来的经验提炼。
“Q=K1×A+K2×B,其中Q代表自己人生中认真考虑发展结婚关系的年龄,A代表自己*次谈恋爱的年龄,B代表自己设想的结婚年龄,其中K1和K2是对应系数,代表初恋和今后恋爱的比重,他们相加等于1。”倪莉莉说,对于具体某个学生而言,在人生伴侣想安定下来之前,应该先考虑自己以往的对象水平,试试水深。
自己*次谈恋爱的年龄和自己设想的结婚年龄都为10到50,对于每个学生来说自己*次谈恋爱的年龄和自己设想的结婚年龄都不一样,*后得出的自己生命中的Mr.right出现并与之发展婚姻关系的年龄。
30名**生候选人上台开课
均来自各大专业的学霸
公开课上,倪莉莉拿自己的恋爱经验来做测试。她的*次恋爱年龄是15岁,自己设想的结婚年龄是35岁,再估算了下初恋在自己今后择偶占了较大的比重,系数K1和K2 的比例是6和4,那么Q(自己人生中认真考虑发展结婚关系的年龄)=0.6×15(自己*次谈恋爱的年龄)+0.4×35(自己设想的结婚年龄),*后自己生命中的Mr.right出现并与之发展婚姻关系的年龄是23岁。
K1和K2 的数值因人而异,A和B是因*次谈恋爱和设想结婚年龄而异,倪莉莉说,理论上,对于某个学生或青年单身教师来说,有了这个公式,就可以在分析之前交往的男生后考虑自己心目中的水平的前提下,在适当的年龄接收表白或确定要与之确立婚姻关系,比较理性地选择自己的**伴侣。
公开课上也有不认可这个公式的同学,肖同学来自外语学院大二,他在听完倪莉莉的公开课后试了试这个数学公式,“套用了一下,感觉这个准确值不高,我比较喜欢孩子,想早婚的,套用公式后数值变得好大,那是不是表示我要晚婚。”
学长公开课上,除了倪莉莉提出的恋爱公式,还有其学长带给学生带来各种公开课,内容还有《心肺复苏急救操作》等。
“一共有30名**生候选人上台开课,均来自各大专业的学霸,他们都是自选主题,上台讲课。”杭师大*江学院学工部计兴月老师说,“学长公开课”是“领航者”学风**工程中的活动,还包括**班级、**寝室,这些上台讲课的学霸们都是活动中的**生,目的就是让优秀的学长学姐给学弟学妹们指导学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