花甲再创业,听“茶人”讲讲福建的创业环境

2018-05-17来源 : 互联网

“在台湾,有人骂我‘卖台’,我坦然接受,常常笑对他们,此‘卖台’非彼‘卖台’,我卖的是台湾茶叶,惠的是台湾茶农,讲惠台毫不为过。”年过八旬的李瑞河精神矍铄,开场白语出惊人,又风趣幽默。

李瑞河评茶

在台北市衡阳路中段,“天仁茗茶”的招牌分外醒目。李瑞河泡上一盏茶,不一会儿,水气袅袅,茶汤清亮,满室飘香,他与福建的故事也娓娓道来……

“我的根在大陆,祖辈数代与茶结缘。感恩时代,感恩两岸和平,才有天福的今天。”李瑞河说,茶树的根在大陆,自己的根也源自大陆,爱茶爱乡密不可分,早已融为一体。“这不单是茶缘,也是血缘、根缘。”

李瑞河言语真挚,对大陆的眷恋之情令人动容。1990年,台湾股市大动荡,以茶业起家、创办天仁集团的李瑞河投资受到重创,几乎倾家荡产。1993年,已近花甲之年的李瑞河跨过海峡,来到漳浦承包茶园,重启创业路。此情此景,一如其南投旧居内的一副对联:“花甲再创业,芳草报故园。”

“那时候创业艰苦哟,碰到太多困难,多亏了乡亲们照顾,挺了过来,我欠漳浦乡亲的情。”李瑞河说,现在台湾青年到大陆创业,条件可是越来越好了。

比起当时,福建的创业环境有哪些变化?

“现在双创热潮在福建随处可见,干事创业的氛围浓厚,政策扶持力度很大,只要有好的项目就有人投*。我觉得无论是投资,还是创业就业,福建的大好机遇都不容台湾青年错过。”李瑞河说。

作为两岸茶产业交流合作的参与者,李瑞河对福建二十多年的*变感慨万千。他向记者摆出事实:这几年福建的茶叶产量、产值均位居大陆**,出口量、出口额也****;福建茶产业在继承和融合的基础上,不断发展,生机勃勃,茶已成为“清新福建”一张亮丽的名片。

“这些年闽台交流日益热络,福建还有个‘大陆阿里山’呐!”记者回应。

曾多次到访过漳平台湾农民创业园的李瑞河对“大陆阿里山”印象深刻。“那是两岸农业交流的典范,福建各级**对台商支持力度非常大,现在是条件好、台农多,有利于继续做强做大。”

新时期茶产业发展主要靠什么?

台湾茶产业做得如何?

“茶产业的发展离不**新。你看现在的业者就是创新不够,原因在于保守,不少茶人观念保守,茶企缺乏进取心,小富即安。”在李瑞河看来,台湾茶产业要想发展,应该打开思路去创新,打开门去交流,尤其是跟大陆,绝不能受意识形态影响。

李瑞河进一步拿天福集团为例,来佐证自己的判断。“早年,我把台湾茶叶的一些先进做法带到大陆,台湾就有**疑说台茶技术外流了,直到现在这种保守的声音还有。你瞧,多可笑。”李瑞河说,台湾茶原本就来自福建,不管是茶种,还是制茶工艺、饮茶习惯,都源自福建。“我回到福建创业,是回到台茶的源头。”

李瑞河直言,以前谈起台湾茶产业还引以为傲,因为台茶的发展理念和经营模式经常被大陆同业学习、效仿。而现在福建茶产业快速发展,已由茶叶资源大省变成茶叶产业强省,很多方面已经超过了台湾,比如茶树良种繁育水平、茶叶机械化生产水平等,这些都做得比台湾好。“福建是台湾高山茶、冻顶乌龙茶的发源地,有着极为丰富的茶树品种资源,包括乌龙茶、红茶、白茶及花茶,作为大陆*大的茶叶主产区,福建发展茶产业得天*厚。”说起福建茶叶的情况,李瑞河如数家珍。他告诉记者,如今福建茶叶已走向**,年产量高达几十万吨,年出口量近2万吨。

“然而,福建茶能走向世界,却进不了台湾,令人遗憾。”李瑞河坦言,“台湾目前茶叶产量每年1.5万到1.6万吨,而需求总量有4万多吨,2万多吨依靠进口。岛内业界一直呼吁尽速完成两岸货贸协议商谈。然而,别说货贸协议了,连早就签订的服贸协议都卡在台湾,台湾茶产业的开放遥遥无期。另一方面,如今两岸茶产业日益一体化,在茶园管理、产品形态等整个价值链当中,呈现出密切合作的协同性,但由于台湾存在单向贸易壁垒,使得两岸茶产业合作进展缓慢。希望当局尽快放开市场,促成两岸深化合作,让大陆茶能直接对台贸易,实现互惠双赢。”

标签: “茶人”

联系电话:023-62873158      地址:重庆市渝北区金开大道68号3幢22-1

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:渝B2-20120016 渝ICP备11000776号-1 北京动力在线为本站提供CDN加速服务

Copyright©2004-2021 3158.CN.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叁壹伍捌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

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:投资有风险,选择需谨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