80后创业**茅侃侃以**的方式结束了自己35岁的生命,作为“京城IT四少”之一的茅侃侃年少成名:16岁成为史上**代BBS技术**斑竹;17岁成为亚洲*年轻的微软三项认证获得者;23岁凭借创意和技术吸纳3亿资产,跻身国内亿万**榜。然而这一切,都没有帮助他克服2018年公司的资金危机,在公司破产之前,他却先一步离开了。
2018刚刚开年不到一个月,便有3位80后创业者相继离开:32岁的厦门维信科技董事长黄国斌因故去世,38岁的重庆游戏界元老、手游开发公司老总冒朝华突然脑溢血。由此来看,在中国创业成了高危的职业。
创业者的命运在世界各地都一样:失败是家常便饭,成功则属机缘巧合。可失败之后,能做的还有很多。世界上创业者失败*多的地方,不是中国,而是硅谷,但是硅谷的创业失败者**的案例却很少。这是为什么呢?
头脑发热or技术发烧
发烧友,是形容痴迷于某件事物的词语。我们的**倡导“大众创业,万众创新”,中国的创业者也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。可是这其中一部分人,虽然梦想着成功,却并没有可以转化为成功的技术,可能头脑一发热就创业了,认为只要抓住了趋势,傻子都能成功,有这样想法的人后来都被困难吓傻了。
而在硅谷,有着长年积淀的创业土壤,遍地都是类似茅侃侃这样的痴迷于高科技的发烧友,他们成长在精通技术的环境中。
例如,在1975年3月,一批沉醉于用套件组装计算机的发烧友,在**中建立了“家酿电脑俱乐部”,俱乐部的成员通过自己动手设计并在俱乐部展示了一批**作品,其中包括苹果电脑的第1台原型机Apple I和为伯克利微处理器技术公司设计的****台内置视频驱动器的微型计算机Sol-20。
所以,在出门大杀四方之前,一定要练好武功。创业需要的是高精尖的科技成果以及难以复制的商业模式等等;而不仅仅是一腔热血。否则,会摔得很惨。
钱是全部的问题?
对于很多创业者来说,钱是全部问题。资金对于公司来说就如同人身上的血液,无论是“下周回国”的贾跃亭,还是英年早逝的茅侃侃,都栽倒在资金链断裂的危机上。对于很多创业者来说,只要融到资金,就可以继续坚持,不然公司就会血尽而亡。所以,即使是上市公司也会使出“卖房保壳”的下策;茅侃侃也这么做了,他在公司危难之际,抵押了房子和车子,拿出2000万来支撑公司运营;令人感佩的是,他将一部分资金用来偿还了员工的工资。
在硅谷,沦陷在资金上的创业者同样比比皆是,但他们背后的风险投资表现得更加“宽容”。在斯坦福大学附近有一个叫沙丘路3000号的地方,有几幢小楼房。大约美国一半的风险投资公司都在这里。
投资公司每天都在寻找**的团队和产品。他们嗅觉十分敏锐,一个决策,也许在几小时,或者几天内就可以作出。而且,他们还有整套的方法帮助创业者从**中成长,从一个技术概念到成熟产品,风险投资家们无不细致地参与其中。当然,他们对创业者的无限期望让他们付出了极大的代价——大约九成的风险投资没有成功,但是风投不计成本的冒险精神给了更多的创业者成功机会。
硅谷让每个人做自己*专业的事
茅侃侃是一位科技天才,却不是一个好的创业者。他曾在多个场合表示:“我不适合创业,我不擅长市场、经营这方面......”茅侃侃在创业的过程中,也多次与客户、董事会、财务公司、投资人发生摩擦,*后走向悲惨的结局。不同的是,硅谷处理好了**与市场的关系,创业者甚至可以专注于科技的创新和研究,将研究成果转化成产品或服务的任务,直接通过市场的手段实现。
而在中国,创业者和管理人员还没有探索出来一条合适的交流方式,“快刀斩乱麻”和“一刀切”的管控甚至可以直接决定创业公司的生死,创始人还需要攀关系、陪客户、练酒量......不得不把时间花在琐碎的事务、不擅长的领域,甚至被卷入资本的勾心斗角。
另外,在硅谷企业家和经理人是被严格区分的。企业家创业,用新想法、新产品、新工艺、新人马等等,从无到有,弃旧从新,打出一个江山。但是,硅谷的很多企业家并没有“当皇帝”的欲望,而是享受“造反”的过程。创办一家公司成功后,往往会卖掉这个公司,再去创办另一家公司,以此为乐。
而经理人的主要职责是要管理好一个现有的企业,做好各方面的协调。因此,在硅谷甚至出现了“开国皇帝”被罢免的情况:比如创办思科公司的一对夫妻,因为管理技能差,后来被股东炒了鱿鱼。所以,硅谷的很多创业者只是在创业,至于公司上市后的管理,很多都交给职业经理人了。
中国人的文化习惯是谁的江山谁来坐;自己打下的江山,即使弄到山河破碎也不会让别人染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