宁波历史悠久,是具有7000多年文明史的“河姆渡文化”的发祥地。唐代,宁波成为“海上丝绸之路”的起点之一,与扬州、广州并称为中国三大对外贸易港口。
宁波人文荟萃、文风鼎盛。天一阁藏书楼的历史在亚洲位居**;王守仁**“阳明学派”流传海外;黄宗羲的“浙东史学”影响广泛。
“二十里松行欲尽,青山捧出梵王宫”,这是位居**禅宗五刹之一的天童寺的写照;阿育王寺珍藏着释迦牟尼的真身舍利……宁波的佛教文化举世闻名。
宁波是中国商人的发祥地。号称是“中国*精明”的上海人有1/4是宁波籍的。宁波还是**的侨乡,有30多万宁波籍人士旅居在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。
宁波人好学成风,藏书为乐。在宁波众多的藏书楼中,***的是天一阁。
这座建于明代的建筑是我国现存历史*久的私人藏书楼之一。
它不仅以藏书丰富名扬四海,而且在建筑方式和书籍管理上也*具匠心。
虽然历经洗劫,天一阁仍然拥有30万卷藏书,为宁波城平添一股熏人的书香。
宁波比较**的藏书楼还有被誉为“浙东第二藏书楼”的五桂楼和收藏古籍近11万册的伏跗室。
藏书成癖的宁波人中,出了不少领一代**的文人墨客。比较**的有明代大思想家、军事家王守仁(王阳明)。
此人文武双全,作为兵部尚书,他平定叛乱,屡建奇功,作为哲学宗师,他阐发陆九渊的心学,**姚江学派(阳明学派)。
他的学说在日本产生极大影响,日本海军大将东乡平八郎生前始终挂着块腰牌,牌上刻着“一生低*拜阳明”。
出生在宁波的其他**文人还有被称为唐初四大书法家之一的虞世南,以写意花鸟闻名一时的**国画**潘天寿,名列四大须生之一的京剧表演艺术家周信芳等。
甬剧早期称“串客”,是宁波地区乡间农夫用方言演唱的一种民间艺术,相传至今已有近200年的历史。
清中叶出现职业串客班,演出样式逐渐从“清唱”等向器乐伴奏的戏曲过渡。早期演唱剧目以《卖草囤》、《庵堂认母》等折子戏和《康王庙》、《大闹花灯》等众家戏为主。
清光绪十六年,已从农村乡镇进入宁波城的“串客”,又成功地跻身上海,于是改“串客”为“宁波滩簧”,发展成甬、沪两地双技并茂的局面。
以后又一度改称“四明文戏”、“改良甬剧”,直到50年代初正式定名甬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