仙霞古道绵亘于福建、浙江、江西三省交界处的仙霞岭之中,又称江(山)浦(城)驿道、浙闽官道,北起浙江江山,南至福建浦城,全长120.5公里,史称“入闽咽喉”“东南锁钥”,是与剑门关、函谷关、雁门关齐名的中国四大古关口之一。
仙霞古道辟于血雨腥风的唐朝末年。公元875年,黄巢率领起义军避开北方唐朝大军的锋芒,从安徽横渡长江,挺进江西,与紧逼而至的唐朝大军鏖战,相持时久而不能胜后,再入安徽转入浙东,在杭州又和绍兴起义军**连败,损城失地,于是欲从浙东由海上去福建。但面对无边无际的大海,却无舟船可行,几十万大军眼看走投无路。在生与死,成与败的抉择中,起义军回师衢州,投向了险峻、荒蛮、猛曽出没的江山仙霞岭,展开了一次与险峰峭壁相抗衡的战役——凿山开道上百公里,辟通仙霞岭天险,直趋福建建州,打开了浙江通福建的门户。在古道上修建了仙霞关、安民关、二度关、木城关、黄坞关、六石关等六大关。至今尚遗存了古代练兵场、四道关门、石砌古道和冲天苑等古迹。
仙霞岭异常的险峻,无不令人心生感慨。郁达夫在《仙霞纪险》中写道:“要看山水的曲折,要试车路的崎岖,要将性命和命运去拼拼,想尝尝生死关头,千钧一发的冒险异味的人,仙霞岭不可不到。”
放眼望去,山中有山,立壁千层,古道蜿蜒。仙霞关360级,长10公里的攀山路上,竟有28道弯。随山势而辟的古道时宽时窄,形如曲伏的*大佛珠,在茫茫险岭中延展。黄巢起义军沿着这条险道,进入了福建,也造就了新的军事要塞,从此仙霞岭成了历代兵家必争之地。抗元大臣陆秀夫把持险关,阻击元军。太平天国的石达开,多次在险关作战取胜。**将士浴血奋战,在此痛歼日寇,令日寇却步不敢前,用勇敢和热血捍卫了中**人的尊严和荣誉……
仙霞古道是福建与中原地区经济交流的重要通道。古时,福州产的丝绸、漳州产的纱绢、泉州产的兰花、福延冶炼的生铁、福漳产的柑橘、福兴产的荔枝、泉漳产的蔗糖、顺昌产的纸张出省入京,多经闽北向外运输。唐中期以后,闽人与外界接触逐渐频繁,应试、为宦、从商、访学等北上外出者增多,浙、赣则为必经之地。仙霞古道成了福建与外界交流的*重要的三条旱道之一。
千**来,多少骚人墨客在古道上踯躅咏叹。南宋迁都杭州后,陆游、朱熹、刘克庄、黄公度、杨万里、辛弃疾等慕名而至,留下不少名篇佳作,仙霞古道成了一条“宋诗之路”。浮盖山是仙霞岭山脉跨越闽浙两省的一座大山。明代旅行家徐霞客经仙霞岭入闽时曾登上浮盖山,在山中寺庙留宿两夜,写下游记《游浮盖山记》。其中描写:“二十八都东南有浮盖山,危峙仙霞、梨岭间,为诸峰冠。”此后,浮盖山名声传播开来,成了闻名的旅游胜地。